跳到主要內容區
Top

南方政策智庫

     南方政策智庫

1.  緣起

1993年起,為拓展台灣的經貿,李登輝前總統卓然於提倡南向政策,欲藉銜接東南亞市場,使之成為台商的海外生產基地,南向政策已為台商前進東南亞奠定基礎。近年來,面臨中國經濟的轉型,兼以「東協經濟共同體」成為僅次於歐盟最大的區域經濟體,深化台灣南向的產業鏈結,儼然成為我國接軌國際的重要管道。此外,為落實台灣地方自治,李前總統積極主張重新規劃七個區域,讓各地區平均發展。面對台灣全球競爭力日趨下滑,區域的平衡實為充分提升台灣產能與競爭力的良方。緣此,「李登輝總統政府研究中心」將下設「南方智庫」,以「平衡區域」和「接軌國際」作為研究之方針,期望對當前的政治體制與決策提供建言與倡議。

2.  南方智庫專題研究

南方智庫的專題研究將以三年期為導向,短程目標將針對現今之產業與制度,做一全面性的利弊盤點;中期目標將透過座談系列、田野考察等產官學交流,以期發掘台灣產業與制度的前瞻性;長程目標則將著眼台灣特殊的情境,並借鏡國外成功的經驗,對當前的體制與決策提出即時的政策說帖。具體而言,有以下方向的專題研究規劃:

(1)   在平衡區域的面向
將著重在「產業創新驅動」、「人口紅利再造」與「地方財政再生」等三個計畫:

A.產業創新驅動
將研究綠色能源產業跨領域與跨區域的對接可行性與挑戰,藉由鏈結台南沙崙綠能科技園區(再生能)、南部科學工業園區高雄園區(生技醫療器材)與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(農業),期望發揮南部能源產業的新能量。綠能產業的推動對於高雄市尤為重要,高雄市為台灣的石化重鎮,但為因應台灣加入TPP第二輪會員國,需吻合TPP規定之低碳環保規章,因此,高雄勢須從高耗能高汙染的石化產業生產,引入諸如太陽能與海洋能發電等,以期符合國際新趨勢。

B. 人口紅利再造
2015年起,台灣人口紅利下降,這項轉變對於人口高齡化的問題衝擊更甚,如何提高人力運用的效率,已成為當務之急。為了紓解人口結構變遷對高齡化社會的影響,須致力於研究「多元長照」的發展,尤其南部老年人口多以老農津貼與老人年金為主要經濟來源,家庭觀念也較為傳統,高規格之商業型安養機構不易在南台灣扎根。是以,南台灣的長照體系必須引入社區化的服務,結合家庭、社區、與地方醫療系統。透過生活的到府服務,以及銀髮族在地休閒市場的創新,亦可給予在地青年更多的就業機會。當前南台灣因就業市場緊縮,年輕人口急遽流逝,對於人口紅利的消失有加乘的效果,為了彌補居家照顧或護理人員的不足,未來亦可致力研究新移民居家照護的「社區培力」計畫。

C. 地方財政再生
高雄市在財政部設立的「地方債務鐘」裡,已是連續數年的地方債務王,為因應產業升級與十年長照計畫可能產生更大的財政缺口,地方財政再生已是燃眉之急。除了制度上研擬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不足之處,以因應六都升等後產經社會結構的變化,更需思考吸引新興產業,以活絡的地方經濟。

(2)   在接軌國際的面向
南方智庫將側重在「港灣都市轉型」與「比較優勢創造」兩項計畫:

A.港灣都市轉型
高雄市奠基在自由貿易港區與工業城的兩大特色上,未來可引入工業4.0的概念,透過工業物聯網的建構,將高雄港從貨櫃中心轉型為工業的物流園區,進而成為「東北亞與東南亞的經濟樞紐」。隨著高雄環狀輕軌建立後,未來亦可致力於研發未來路況通報系統等Smart mobility,加強「亞洲新灣區」的能動性,以活絡產業與促進觀光,使之成為與德國魯爾區或法國馬賽港媲美之亞洲工業文化城。

B. 比較優勢創造comparative advantages):
越南與歐盟自貿區協定即將簽訂,歐盟自越南進口99.2%產品將享有零關稅,未來TPP實行後,其東南亞會員國間將享有78-95%的產品零關稅。有鑑於東南亞在區域整合中的重要性,勢將逐漸取代中國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重鎮,台商海外投資的首選也將逐漸轉為東協國家。在區域整合的趨勢下,如何有效的進行「全球人力治理」,成為創造台商比較優勢的關鍵。目前台灣新生兒之中,每七名新生兒約有一個來自新移民所生,其中有不乏是越南、印尼、泰國籍新移民,這些新台灣之子具有學習東南亞語言的先天優勢,可寄望填補台灣在區域競爭中雙語人才的真空。未來,透過東南亞語言與全球移動人才(Global mobility)的培育,可為台灣進入東南亞市場創造優越的人口紅利。
其次,中國自2007年「勞動合同法」通過,乃至201562號文出台,租稅優惠等措施將予以取消,台商在中國勢必轉向投資。為爭取優質台商回流,藉以提振國內投資與就業機會,目前高雄舊港區內待開發的公有地達346公頃,可做為吸引台商回流的生產要件誘因。可鼓勵其將生產製造端設置於閒置的工業區,並輔導回流台商產業結構優化,改變傳統代工生產模式,雇用台灣優質勞力,讓設計、製造與行銷串連起來,再運用高雄的物流網園區,將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行銷全球。同時,也可發揮與東南亞產品結構的互補性,進行產品對接,以共享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優勢。